桑蚕“吐”出致富梦

“当前蔗糖业不景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另辟蹊径,寻找一条农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最近,糖业大镇——江州区左州镇新到任的党委书记李海晴的脑海里时常萦绕着这一问题。

  直到日前,李海晴来到该镇渠西村六同屯检查工作,看到该屯依靠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探索和实践,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那一天,在六同屯里,崇左鑫丝蚕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场设点回收蚕茧,蚕农们正满心欢喜地把刚收摘的蚕茧上秤。

  “一年可养蚕6个月,每15天就可以收摘一次蚕茧,收入还不少。”蚕农李刚华家种植10亩桑树,养了三批共9万多条小蚕,售出蚕茧600公斤,获利2.4万元。

  李刚华走上种桑养蚕之路,源于本屯的村民李建安的引领。

  去年年初,看到种蔗收入节节减少,善于开动脑筋的李建安开始琢磨新的挣钱路子。他想到了朋友——在钦州从事丝蚕开发的商人唐耀光。

  “我们屯地多肥沃,人也勤快,希望来考察一下。”李建安向唐耀光发出邀请。

  唐耀光考察一番后,当年便在六同屯进行小规模试种试养,结果取得了成功。

  “养蚕成本低,见效快,收入高。”唐耀光说,我们在六同屯的试点用事实说明,养一张蚕,包括蚕种、消毒药等,成本最多就是200至300元,纯收入2000至2500元。

  “这两年糖价低,种一亩甘蔗,辛辛苦苦一年,获利不过几百元,我们不如也试一试种桑养蚕。”看到唐耀光在本书桑蚕试种试养成功,获利硕丰,六同屯13户村民今年跟着种了132亩桑树养蚕,获利60多万元,平均每亩5000元。

  参与养蚕的六同屯妇女主任何志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甘蔗,1亩地按400多元每吨的价格算,一年收入2000多元。种桑养蚕以“张”计量,一张有蚕虫2.8—3万条,种植6亩桑树,即可满足一张蚕一年食用,一般15天可收一次蚕茧,收入1500元左右,一年至少可收22次,收入3万多元。算起来,种桑养蚕每亩一年收入5000多元,比种甘蔗翻一番还多。

  为了把事业做大,也为了给农民增收出一份力,方便指导蚕农和技术管理,唐耀光决定把公司开到屯子来,于是,他成立了崇左市鑫丝蚕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主营桑蚕养殖、蚕茧收购、桑蚕养殖用具销售、桑蚕养殖咨询服务等。公司在六同屯建有一栋五层面积85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一间面积200平方米规范化桑蚕小虫养殖车间。

  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唐耀光告诉记者,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提供“种—养—收”一条龙服务。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由公司负责统一组织桑苗采购、提供桑蚕三龄小虫、进行桑树桑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农户负责桑园种植管理、桑蚕大龄虫养殖。蚕茧由公司收购,实行市场价优先于保底价回收蚕茧。

  公司还从横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坐镇六同屯进行技术指导。

  “养殖小蚕温度要控制在27℃至28℃之间,春天养小蚕,房间要升温;夏天养小蚕,房间要降温。由于小蚕容易发病,养殖过程中还要做好消毒工作。过去农民自己养殖小蚕,成活率低,成本比较高”,公司技术员罗师傅告诉记者:“公司负责养小蚕,蚕种孵化率在98%以上。小蚕养殖到3龄后,再以成本价卖给农民养殖。”

  “养好小蚕一半收”。这句俗话道出了养小蚕的重要性。罗师傅说:“农民购买3龄蚕回家比较容易饲养,一是不容易发病,二是省时省力,三是效益高。过去从小蚕开始养殖要21天以后才能取得收效,而现在养大蚕,只要15天左右就有收益了。”

  “养蚕是个精细活,以前不懂养蚕技术,经常出现小蚕生病现象。现在好了,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家里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养蚕,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技术。”蚕农杨学进说。

  现在,六同屯蚕农在公司技术员的指导下,积累了四条养蚕成功经验,即:注意选种;高精栽培高产桑苗,与烟叶产地保持200米以上距离,“良桑饱食”;小蚕周密管理,大蚕疏密有度,小蚕大蚕严密隔离;蚕室蚕具二消一洗。这四条经验促进蚕茧平衡高产,最高每张65公斤,最低每张45公斤。

“桑树适应性极强,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都能很好生长。叶、果、枝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且生长周期短,容易成林,还能取到很好的生态效应。”唐耀光说,在西部地区发展蚕桑业的可行性已有实证支撑,蚕桑产业向西转移属于国家产业战略范畴,已在西部多个省份有了成功经验。

  据了解,2005年,广西区党委和区政府把蚕丝业列为重点加快发展的11大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把蚕丝业确定为“第一产业”。2006年出台《关于加快广西茧丝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划清晰发展目标——广西要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蚕桑生产基地。

  “为扶持农民养蚕,公司今年为发展养蚕的农户先垫支一半资金,农民自己支付一半,等到有收成时,再把钱还给公司。我们希望有更多农户参与,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共同走上致富道路。”唐耀光说,现在公司已在周边的驮卢、濑湍、板利等乡镇拓展了业务,预计明年将发展桑树种植2000亩,为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李海晴告诉记者,将大力支持公司的工作,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以技术服务为支撑,以强化管理为保障,以优化桑蚕生产结构、提高蚕茧产量为目标,采取技术干部“包镇联村”的方式,促进全镇蚕桑生产稳步推进。

  “我们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和农户签订回收合同,每斤蚕茧收购保底价为15元,高于时,价格随行就市。”唐耀光说,为了规避养蚕行业的风险,公司与农户同担风险、同求发展、同获利益的紧密型产业化契约关系已为越来越多的蚕农所认同。

  “种桑养蚕,这是一个很好的产业。”唐耀光说,桑树全身是宝,桑叶可做菜吃,桑枝可养羊,可加工桑茶、桑药、桑果汁等;蚕茧全身是宝,蚕蛹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蚕丝不仅可做衣服,还可提取丝蛋白,做丝蛋白粉,用于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缫丝厂基本实现零排放。

  “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从人才、资金、技术上对种桑养蚕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共同为农民增收出力。”采访结束时,唐耀光表达了这个愿望。